一、非法资料交易的核心领域

1. 公民个人信息贩卖

  • 群组公开售号、住址、手机号等敏感信息,甚至提供“查人查档”服务,形成黑色产业链。
  • 黑客通过Telegram批量出售泄露数据(如省级社保系统漏洞获取的百万条信息),部分群组交易额达数亿元。
  • 境外服务器和虚拟货币(比特币、门罗币)支付导致追溯困难。
  • 2. 内容传播与性犯罪

  • 模仿韩国“N号房”模式,以“验证身份”为名强迫成员上传私密影像,并对女性进行系统性物化。
  • 私密视频被非法打包售卖,受害者需逐一向传播者要求删除,但源头难以根除。
  • 3. 毒品与违禁品交易

  • 者利用Telegram群发布毒品信息,通过比特币交易后寄递交付,已形成固定犯罪链路。
  • 二、犯罪技术手段升级

    1. 隐匿通信方式

  • 群组采用“阅后即焚”功能销毁证据,并利用VPN访问境外服务器规避监管。
  • 犯罪者使用“蝙蝠”“纸飞机”等加密软件分层联络,未成年人常被诱导成为诈骗帮凶。
  • 2. 技术化犯罪工具

  • 通过“社工机器人”自动整合泄露数据,实现快速信息检索;区块链“智能合约”被用于虚拟货币诈骗。
  • 利用Telegram群传播黑客技术(如社保系统漏洞教程),吸引超过2000名成员参与非法活动。
  • 三、执法困境与风险警示

    1. 跨境监管障碍

  • 因服务器位于境外,警方需通过国际协作删除非法内容,响应效率低(如韩国警方删除请求需数日处理)。
  • 伊朗等国已强制要求境外通讯软件本地化存储数据,否则禁止运营。
  • 2. 社会危害性

  • 资料群成为组织工具:2019年香港激进示威者通过Telegram群组协调行动,实施罢工及暴力活动。
  • 多地警方明确警示民众卸载相关加密软件,避免成为犯罪工具。
  • 四、用户防护建议

  • 立即卸载关联应用(如密聊猫、纸飞机)并举报可疑群组;
  • 避免点击“免费数据”“套利教程”等诱导链接,警惕要求上传隐私的入群验证;
  • 定期筛查个人隐私泄露情况(可通过官方反诈渠道查询)。
  • 此类群组已形成“技术开发–数据获取–跨境交易”的完整黑产链,用户需强化安全意识,配合执法部门遏制犯罪蔓延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zhaobovalves.cn),转载请说明出处!